標題:

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,提倡〔連橫〕之說?

發問:

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,提倡〔連橫〕之說? 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,提倡〔連橫〕之說? 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,提倡〔連橫〕之說? 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,提倡〔連橫〕之說? 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,提倡〔連橫〕之說?

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+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

最佳解答:

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,提倡〔連橫〕之說? A:張儀! 張儀,魏國(今河南開封市)人,生年不詳,卒於秦武王元年(前310年),一說秦武王二年(前309年)。魏國貴族後裔,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。其主要活動應在蘇秦之前,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、外交家和謀略家。 戰國時,列國林立,諸侯爭霸,割據戰爭頻繁。各諸侯國在外交和軍事上,紛紛採取「合縱連橫」的策略。或「合縱」,「合眾弱以攻一強」,防止強國的兼併,或「連橫」,「事一強以攻眾弱」,達到兼併土地的目的。張儀正是作為傑出的縱橫家出現在戰國的政治舞台上,對列國兼併戰爭形勢的變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。 據《華陽國志》記載,公元前316年,「秦惠文王遣張儀滅巴,城江州」。這就是說,張儀曾下令築江州(今重慶市渝中區)城。儘管張儀本人第二年便離開了江州,但經向楚考證,張儀築江州城之事應屬信史(見民國《巴縣志》)。由於「明清之際,圖經蕩滅,民鮮土著,故老無征」,因而現在已無從確知張儀所築之江州城的具體位置。不過,從西漢揚雄《蜀都賦》描述江州城曰「分川並注,合乎江州」來看,其城大概就在今重慶主城區朝天門、望龍門、千廝門、小什字之間。 《戰國策》記載張儀與蘇秦是相對立的一縱一橫,互相著文攻擊對方,這和史實不符。後來司馬遷受此影響,在《史記張儀列傳》中將張儀和蘇秦列為同時之人;甚至還說在蘇秦發跡後,張儀受蘇秦激勵而入秦,又記張儀之卒在蘇秦之後,也均與史實不符。據考證張儀在前,蘇秦在後,和張儀同時的是公孫衍、惠施、陳珍等人。蘇秦是張儀死後才在政壇上初露頭角的。在縱橫家中張儀顯然是蘇秦的前輩。《史記》記張儀的年代基本正確,而把蘇奏的經歷提早了約三十年。千百年來,人們一直受此影響,致使張儀事跡含混不清。 其他詳細連結~ 圖片參考:http://hk.geocities.com/qqaz_wwsx/AAAAA.gif 張儀連橫

其他解答:

張儀(-前310年),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。提倡連橫,即秦國聯合其他諸侯國中的幾個,然後對抗其他的諸侯國。 內容 連橫指秦國聯合一些弱國進攻其他弱國。 名字源起 東西古人稱之為橫,秦國位於西方,六國位於其東,因此六國服從秦國稱之為連橫。 戰國時秦國位於西方,六國位於其東 源起和目的 秦國於戰國後期成為最大國,於是蘇秦提倡合縱,即齊國、楚國、燕國、趙國、韓國、魏國等國聯合一起抵抗秦國。為此,張儀等縱橫家提倡連橫,指這些國家中的某幾個國家聯合秦國進攻其他國家,其目的有二: 使六國不能團結一致 造成六國彼此的內訌|||||佢叫蘇秦。佢係橫家思想既代表人物。此政策係幫助秦國統一天下。政策內容大概就係秦國連同其中某一兩個國家去攻打其他國家。但結果游說不成功。 2009-02-17 19:06:13 補充: 其實張儀同蘇秦係鬼谷子既學生,大家既思想都差唔多,而佢地兩個都曾經游說過秦王。蘇秦較張儀先,但蘇秦衰左。原因係因為蘇秦游說既時機唔恰當,所以佢衰左而張儀得。 2009-02-17 19:23:38 補充: 後來蘇秦一怒之下,就想辦法去打秦。係《戰國策。蘇秦約從》話:「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...................乃夜發書,陳篋數十, 得太公陰符之謀,伏而誦之,簡練以為揣摩;讀書欲睡,引錐自刺其股,血流至足,曰:「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,取卿相之尊者乎!」期年,揣摩成,曰:「此真可以說當世之之君矣。」於是及摩燕烏集闕,見說趙王於華屋之下,抵掌而談。趙王大悅,封為武安君,受相印;革車百乘,錦繡千純白璧百雙,黃金萬溢,以隨其後約從散橫,以抑強秦。故蘇秦相於趙而關不通。 2009-02-17 19:24:55 補充: 當此之時,天下之大,萬民之眾,王侯之威,謀臣之權,皆欲決蘇秦之策。不費斗糧,未煩一兵,未戰一士,未絕一絃,未折一矢,諸侯相親,賢於兄弟。夫賢人在而天下服,一人用而天下從,故曰:「式於政,不式於勇;式於廊廟之內,不式於四境之外。」當秦之隆,黃金萬溢為用,轉轂連騎,炫熿於道,山東之國,從風而服,使趙大重。」 內容說蘇秦游說秦王不成功而"簡練以為揣摩"太公的『陰符』而得出合縱政策來對抗秦。 所以張儀同張儀都有提出過連橫既.......4E350C6F8B48ECA2
arrow
arrow

    nzphdd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